最近社交媒体上一段视频显示,俄军特种部队疑似使用中国"低空激光防御系统"击落乌克兰无人机。
但军事专家对比发现,这套系统与中国出口伊朗的"神农3000/5000"激光武器高度相似。10-20千瓦功率、5公里探测范围、1.5公里硬杀伤能力,简直就是为消耗战量身定制的"无人机杀手"。
激光武器上战场可不是科幻片。想想看,乌克兰每月出动3000架无人机,俄军一枚防空导弹动辄百万美元,而激光发射一次的成本还不够买杯奶茶。
这仗打到第三年,双方都在算经济账——用价值5万美元的激光器打掉对方500美元的穿越机,这笔买卖谁不做?更厉害的是激光没有弹道轨迹,烧穿无人机都不用担心里面有没有西方顾问,完美避开政治风险。
但蹊跷的是视频里这套系统。说是中国"沉默猎人"吧,传感器布局又和深圳国防展上展示的东风猛士车载版对不上;说是俄罗斯自研的"佩尔塞维特"吧,去年测试的激光枪连型号都不敢公开。
最可能的是:伊朗把从中国买来的军民两用的激光组件,拆散了运往俄罗斯。毕竟德黑兰去年就高调展示过类似系统,现在俄军手里冒出同款,这时间线未免太巧合。
美国现在估计气得跳脚。他们刚在芯片领域卡中国脖子,转头中国就把光电技术玩出花——你禁你的高端GPU,我卖我的激光炮,看谁先耗死谁。
更绝的是这套"技术游击战"打法:机床算民用设备,激光器算安防产品,等到乌克兰前线真用上了,五角大楼连制裁依据都找不全。
战场规则正在被改写。乌克兰"蜘蛛网行动"刚用卡车偷运无人机炸了俄军机场,转眼激光武器就让这种战术变成自杀行动。但别以为这就完了——俄军电子战系统"柳托夫"配合激光武器,等于给无人机织了张死亡之网;而乌克兰马上会找西方要更智能的蜂群无人机。
但激光系统算防御还是进攻?国际法里"致盲武器"本就存在灰色地带。乌克兰情报局长咬定中国供应了80%的无人机零件,可这些"民用机床"进了俄国工厂就变成军火流水线。
现在视频曝光后,全球南方国家都在暗中盘算:既然美国能给乌克兰海马斯,中国凭什么不能卖俄罗斯激光器?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,只是说这套双标游戏,印度、沙特们看得门清。
俄乌战场成了新武器试验场,但真正的较量在战场之外,西方主导的武器贸易秩序正在崩塌。下次联合国再吵"限制致命性自主武器",中俄大可以掏出视频反问:你们卖导弹的时候怎么不聊伦理?这场21世纪的军备竞赛,规则早就不由华盛顿说了算了。